今天的大多数家庭都以儿童为中心,父母会放纵孩子的一切,让孩子养成溺爱的心态,让孩子认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的,逐渐失去分享的欲望和习惯。然后,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自私的,那么,小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?
1、父母长期宠爱
现在很多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宝贝,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,更加宠爱孩子。尤其是父母与其他孩子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,往往会偷偷把最好的留给孩子,让孩子一个人吃饭。
渐渐地被宠坏的孩子成为一种习惯,让孩子觉得自己值得被宠,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被宠,从而养成了孩子自私的性格。
2、来自父母的善意谎言
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享受他们的放纵,经常编造很多善意的谎言,告诉孩子这些菜只能让孩子吃,大人不适合吃,让孩子安心享受他们的放纵。
但是,孩子并没有体会到父母的礼貌,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不喜欢吃或者不能吃,所以自己留着。
长期以来,父母的善意谎言在孩子身上滋生自私,这也是孩子形成自私性格的原因之一。
3、父母强迫分享往往适得其反
俗话说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强迫孩子与人分享的父母,不仅没有教会他们分享的乐趣,也没有养成分享的好习惯。因此,不应强迫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。
毕竟孩子虽小,也有实权意识,知道自己享有这个物件的所有权,别人也不能轻易干涉。
所以,此时,如果父母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,孩子不仅会大发雷霆,还会适得其反,产生反叛心理,往往会导致家庭不和谐等负面情绪。
1、改变溺爱的做法
过去,父母往往把最好的都给了孩子,让他们觉得自己生来就有一种特权,最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,理所当然。从现在开始,父母应该改变这种被宠坏的心理,让孩子与他人平等竞争、平等享受,让孩子学会分享。
因为只有当孩子与人分享时,别人才会与自己分享,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,让孩子尽可能的得到他们想要的。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愿意与人分享,也会享受分享带来的回报。
2、家长以分享为榜样
俗话说,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。如果想让孩子尽快学会分享,父母也应该带头表明,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,要把最好的东西分享给别人,这样别人才会感到快乐,自己也会获得分享带来的快乐。
3、确认您的孩子与他人分享
家长不仅要教导如何与人分享,要鼓励孩子与人分享,当孩子与人分享时,要表扬孩子分享的做法,这样才能让孩子分享的习惯长期保持。
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性格,这时家长有必要考虑小孩子太自私了怎么引导这个问题了,家长不妨试试以上方法,帮助孩子走出自私,让孩子体验快乐分享,做一个乐于分享的好孩子!